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9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105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15篇
人口学   22篇
丛书文集   217篇
理论方法论   47篇
综合类   1190篇
社会学   64篇
统计学   1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1.
作为物质“形象”的第一层面被人们所感知的“物象”是不依赖于人之意识的客观存在。基于对传统村落人文物象的实证研究,认为其能够体现系统的传统造物文化思想,将其概括为“规则、参照、功能与技术、核心”四个层面,并从中揭示了“天、地、人、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阐释了造物文化思想对传统村落人文物象具有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12.
从人类生态系统理论和贝特森元关联理论,可以拓展出万物关联生态体系概念以及相关的生态理论范式,并由此分析产生灾难的心智根源;灾难表现为生态系统结构的断裂,是一系列生态要素的连锁反应甚至剧变,涉及诸多因素的干扰,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但是其深层根源却是错误的人类生态观。需要建立“以生命为本”的价值取向,建设人文生态,优化元关联的生态体系,这是避免灾难或者从灾难迅速恢复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基层卫生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基层卫生机构发展的瓶颈。医学院校充分发挥人才培养职能,积极探索符合基层医疗服务特点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对推动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促进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现阶段我国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并结合辽宁医学院的工作实践,提出了以服务基层为导向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阅读从来就是培养文化和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阅读风格的培养是涵养医学人文品格的重要内容。重构大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医学生阅读层次,通过漫阅读、深阅读、精阅读、动阅读等多元形式,引导大学生在书籍的海洋里涵养身心,以提高医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医学人文精神,传承中华医药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5.
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医学生的培养不容忽视。由于我国现行医学生选拔和培养模式、独立院校校园文化薄弱和“三本”学生自身特点等因素影响,独立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待加强。独立医学院校应从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师资力量、建设校园文化、增强临床教学等四方面入手,努力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不仅有利于医学生的成长成才,也有利于缓和当前的医患矛盾,更有助于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前人文素养教育实践正在各大高校开展。文章以河北工程大学图书馆为例,分析高校图书馆在人文素养教育中的地位,探讨高校图书馆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以便更好地发挥高校图书馆的职能。  相似文献   
17.
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统一,实现医学人才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的协调发展。中医人文教育既是医学模式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增进医患互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中医人文教育必须以培养高等中医人才为核心,遵循中医人才成长规律,体现人文教育与政治教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文化传承与借鉴创新的高度统一,全面提升中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reports on a PhD study, investigating the supervision of women service users (WSUs), by probation officers (POs) based on video data of one-to-one supervision sessions. The research identifies competing agendas of probation in England and Wales – one side emphasises punishment, whilst the other encourages humanistic, relationship-based practices. POs, routinely juggling these opposing expectations, appreciate traditional probation values of giving the WSU a voice and embracing psychodynamic approaches, to provide structure and support in confronting the complexities of officer/service user interactions. However, the data show that driven by managerialist enforcement requirements, it is the punitive discourse which is more frequently translated into practice. Organisational pressures, feelings about the person opposite, the offence or the individual’s background can manifest as conscious or unconscious micro-messages or masking messages. Just as SUs put on masks to disguise negative emotions or feel powerful, so too do POs; POs recognise masks and deceptions in SUs and, similarly, SUs are aware of this dynamic with POs. The research identifies practitioner ambivalence to certain narratives, particularly sexual abuse or poor mental health and, it is argued, reflective supervision is needed to deconstruct difficult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issues.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article, we define the concept of “risk work,” which aims to make visible working practices to assess or manage risk, in order to subject these practices to sociological critique. This article reviews and synthesizes existing published literature to identify components of risk work: (a) translating risk into different contexts, (b) minimizing risks in practice, and (c) caring in the context of risk. We argue that these three components of risk work raise important tensions for workers that have been inadequately explored in the literature to date. We propose that future research should additionally focus on practitioner subjectivity and identity in risk work. In addition, we argue that comparative research—across type of risk and different contexts—and method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diversity would enhance this emerging field of research.  相似文献   
20.
可持续发展是基于人类无限发展的需要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这一现实矛盾而提出的战略思想。人类的生存困境可以归结为两个问题,一个是生态问题,一个是心态问题,而心态决定生态。人类贪婪的欲望是导致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的固有价值和敬畏生命的实践取向等生态伦理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目前生态环保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而精神环保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我们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弘扬人文精神、责任意识与和谐精神,注重解决人类的精神处境和精神生活问题。精神环保与生态环保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两翼,将成为21世纪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